12年前,双小腿截肢的郑女士第一次没有借助外力站了起来,这是她残疾20多年后再次靠“双腿”重新丈量外面的一草一木。而帮助她开启全新人生的便是残疾人辅助器具资源中心的假肢制作师——蔡文建。
有人说,像蔡文建一样的假肢制作师是为“折翼天使”重新插上“翅膀”的人。他们像是雕刻艺术家,每一件作品都力求高度还原;像是专科医生,为每一位残疾人的康复贡献力量;也像是心灵导师,帮助残疾人树立自信。在全国助残日来临之际,记者走进市残疾人辅助器具资源中心,了解这位假肢制作师背后的故事。
为200多名残疾人“修复”人生
中等个子,理着平头,身着白大褂,戴着口罩,满手石灰……初见蔡文建,他正在工作间专注地制作假肢。推开门,刺鼻的石灰粉味儿便弥漫而来,废弃的石膏假肢模型摆放在工作间的角落,工作台上摆放着各种类型的石膏锉、砂网等工具。“这里就是‘造假工作间’,也是整个中心的中枢。”蔡文建放下手中的活,介绍起用于制作假肢的取模室、修型室、成型室、打磨室、装配室等多个功能室。这些功能室占地近200平方米,却只有蔡文建一人日复一日地穿梭其间,为残疾人制作假肢。
“取模是制作假肢的基础,修型则是比较关键的一环。” 蔡文建说,每个人的身体部位都不一样,取模时测量要准确,修型时更要尽量还原患者被截肢的部分。为了亲手感觉到假肢的质地,修型时蔡文建都赤手上阵,由于长时间接触石灰,他的手掌满是干燥、蜕皮的痕迹。被修好的“石膏腿”将被用于树脂成型,接着倒模成型的假肢接受腔“树脂腿”再与关节等组装、对线、反复调整,最后经过康复训练,使假肢真正成为肢体残疾人身体的一部分。
自2002年踏上假肢制作之路,蔡文建已前后制作了400多例假肢,为200多名残疾人“修复”人生,这些残疾人群年龄最大的有80多岁,最小的仅10来岁。
扮演“心灵导师”开导肢残患者
“想做好适配的假肢难度不小,需要反复调整试穿,并慢慢适应磨合。”入行15年,蔡文建也养成了一些小习惯,走在路上总是不自觉地观察别人的步态,看到异常步态还会分析原因,推演如何为患者做出更适合的假肢。
作为一名假肢制作师,蔡文建除了要教会肢体残疾患者使用假肢行走外,还经常扮演心灵导师的角色,为他们打开心结,帮助他们建立自信。“很多残疾患者在心理上十分脆弱,我不仅希望他们肢体健全,也想他们都自信满满。”蔡文建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