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年前,双小腿截肢的郑女士第一次没有借助外力站了起来,这是她残疾20多年后再次靠“双腿”重新丈量外面的一草一木。而帮助她开启全新人生的便是残疾人辅助器具资源中心的假肢制作师——蔡文建。
有人说,像蔡文建一样的假肢制作师是为“折翼天使”重新插上“翅膀”的人。他们像是雕刻艺术家,每一件作品都力求高度还原;像是专科医生,为每一位残疾人的康复贡献力量;也像是心灵导师,帮助残疾人树立自信。在全国助残日来临之际,记者走进市残疾人辅助器具资源中心,了解这位假肢制作师背后的故事。
为200多名残疾人“修复”人生
中等个子,理着平头,身着白大褂,戴着口罩,满手石灰……初见蔡文建,他正在工作间专注地制作假肢。推开门,刺鼻的石灰粉味儿便弥漫而来,废弃的石膏假肢模型摆放在工作间的角落,工作台上摆放着各种类型的石膏锉、砂网等工具。“这里就是‘造假工作间’,也是整个中心的中枢。”蔡文建放下手中的活,介绍起用于制作假肢的取模室、修型室、成型室、打磨室、装配室等多个功能室。这些功能室占地近200平方米,却只有蔡文建一人日复一日地穿梭其间,为残疾人制作假肢。
“取模是制作假肢的基础,修型则是比较关键的一环。” 蔡文建说,每个人的身体部位都不一样,取模时测量要准确,修型时更要尽量还原患者被截肢的部分。为了亲手感觉到假肢的质地,修型时蔡文建都赤手上阵,由于长时间接触石灰,他的手掌满是干燥、蜕皮的痕迹。被修好的“石膏腿”将被用于树脂成型,接着倒模成型的假肢接受腔“树脂腿”再与关节等组装、对线、反复调整,最后经过康复训练,使假肢真正成为肢体残疾人身体的一部分。
自2002年踏上假肢制作之路,蔡文建已前后制作了400多例假肢,为200多名残疾人“修复”人生,这些残疾人群年龄最大的有80多岁,最小的仅10来岁。
扮演“心灵导师”开导肢残患者
“想做好适配的假肢难度不小,需要反复调整试穿,并慢慢适应磨合。”入行15年,蔡文建也养成了一些小习惯,走在路上总是不自觉地观察别人的步态,看到异常步态还会分析原因,推演如何为患者做出更适合的假肢。
作为一名假肢制作师,蔡文建除了要教会肢体残疾患者使用假肢行走外,还经常扮演心灵导师的角色,为他们打开心结,帮助他们建立自信。“很多残疾患者在心理上十分脆弱,我不仅希望他们肢体健全,也想他们都自信满满。”蔡文建说。
正交流着,一位二十多岁的男子走了进来。当他挽起裤脚时,记者才发现,他的左腿是假肢。“蔡师傅人好,假肢有什么问题随时都可以打电话找他。”正说话的男子姓谢,3年前一场车祸夺去了他的左腿,也让他失去工作,生活变得一团糟。后来,在残联部门帮助下,谢先生免费安装了假肢,就此结识了蔡文建。在蔡文建的开导和帮助下,谢先生再一次站立起来,并重拾对生活的信心,从事外墙装修工作开启了新生活。
助肢残患者自食其力是最大动力
蔡文建说,学机械专业出身的他进入这行,原本只是想找一份稳定的工作,在中途受生活所迫也曾经想过放弃。后来他慢慢喜欢上了这份工作,并理解了这份工作的分量。
蔡文建回忆,在一次下基层时,阳春八甲镇的余阿姨给他留下深刻印象。余阿姨在一次火灾中不幸被烧伤,左腿、左手截肢,右腿扭曲变形。由于家境贫困,余阿姨的老公用一根木棍、一个洗洁精瓶为她的左肢简单制作了一个假肢。等换上蔡文建给她制作的真正假肢时,余阿姨开心地笑了。“来这里免费安装假肢的患者大都家庭贫困,看着他们拄着拐杖或坐着轮椅进来,然后自己走路出去,并实现自力更生是我工作的最大动力。”蔡文建说。
今年35岁的郑女士,2岁时因为不小心掉入石灰池中,导致双小腿截肢。由于家庭贫困,无钱安装假肢的她一直待在家中。23岁时蔡文建为她免费安装了假肢,并帮助她进行了约1个月的康复训练,最终郑女士站了起来。“有了假肢后,我第一次走出家门,看到了外面的世界,竟然高兴地哭了。”后来,郑女士找到了工作,也寻到了爱人。
从业15年来,蔡文建始终不忘初心,尽最大努力让每条假肢与残疾人的身体无缝对接,为肢体残疾人弥补遗憾,让他们重拾生活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