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立和行走是瘫痪患者康复的一个重要内容。大量的临床研究证实,早期负重行走能降低痉挛,保持肌肉长度和关节活动度,防止下肢关节痉挛,延缓骨质疏松,降低异位骨化和骨折发生概率,改善膀胱功能,促进下肢血液循环、防止压疮和深静脉血栓形成,增强心肺功能。它对改善患者心理状态、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也有帮助。然而,如果不借助辅助器具(如矫形器),患者将无法实现站立或行走,尤其是对胸段和腰段完全性脊髓损伤的患者而言。
RGO是美国的fillauer公司生产的一种交互步态行走矫形器,近年来已广泛应用于临床。本文主要从它的原理、适应症、使用方法等方面给大家介绍。
1、原理
交替步态行走矫形器的思想最早由加拿大的Wally motloch矫形技师提出,他在1967年报到了用塑料背心通过齿轮将双侧长下肢支具相连以获得交替步态,即一侧下肢屈髋时对测下肢伸髋。由于齿轮产生了过多的剪切力使得该矫形器在当时并不十分成功。后来motloch的同事,路易士安娜州立大学医学院的ROY将此矫形器加以改进后命名为LUS RGO(lsu 为路易士安娜州立大学的缩写)。目前RGO有三种:LSU RGO,即环索RGO(horizontal cable system) 改进的LSU RGO,即水平索RGO(horizontal cable system)isocentric RGO,即摇杆RGO(rocker bar system)
该矫形器将膝关节和踝关节固定于中立位,允许髋关节在矢状面有一定的活动范围。其工作原理是一侧屈髋导致对侧伸髋,屈髋力量是该矫形器最理想的动力。若患者损伤平面较高,没有屈髋力量,则可以训练患者用躯干前倾带动RGO。在环索/水平索/摇杆的作用下,一侧下肢屈髋时另一侧伸髋,双侧不会同时伸髋或屈髋,伸髋力矩相同,因而双侧步幅基本一致。当患者需要坐下时,将两侧髋关节、膝关节解锁即可实现。
患者在行走时,仍需借助助行器或拐杖,因而上肢的力量和灵活性是有效使用RGO的关键。
与传统的HKAFO相比,RGO有以下两个优点:一是节省体力。穿HKAFO进行摆至步行走需要的体力比正常行走(交替步态行走)高30%,进行摆过步行需要的体力比交替步态行走高78%。因而用RGO进行交替步态行走比使用HKAFO行走速度快,节省体力。二是RGO的静态平衡好,使用RGO可以不借助任何辅助器保持站立平衡,这样患者就可以解放双手,从事一些其他活动。
2、适应症
RGO适用于T4-L2完全性截痪患者或部分高位不完全性截瘫患者,脊柱稳定,屈膝不超过10°,没有屈髋畸形或痉挛。部分髋关节脱位和双下肢不等长的儿童截瘫患者也可装配RGO,这种情况下,需要使矫形器的髋关节与键侧髋关节等高。患者上肢力量要好,有信心和决心配合康复小组训练,能得到家庭成员的支持。患者要有合理的康复目标和期望值,体重不能过于肥胖。
RGO最早用于儿童脊膜膨出患者,上世纪80年代后开始用于成人截瘫患者。目前RGO的使用人群除了截瘫患者还有下肢肌无力者,脊膜膨出导致双下肢失去行走能力的患者以及全骨盆切除的截瘫患者;以及痉挛严重,或肌肉不自主收缩影响关节活动,上肢力量差的患者。
3、使用效果
治疗师在患者戴RGO之前要对其进行系统的康复训练,如进行关节活动度训练,上肢肌力训练、坐位平衡训练、站立训练、牵引训练等。穿戴RGO之后进行穿脱训练,上下轮椅、上下床训练,站立平衡训练,步行训练(包括平行杠内和室内室外拄拐训练)站起坐下训练,上下楼梯、上下坡道训练,跌倒爬起训练等。
经过上述系统训练后,患者能实现借助助行器或拐杖行走。国外有研究对一名T9和T12脊髓损伤患者(ASIA分级C级)同时穿戴KAFO、Walkabout、RGO的静态平衡能力、步行速度和能量消耗进行了对比。结果显示,使用KAFO的静态平衡差,行走速度最慢,能量消耗高。也有学者对T9-T12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使用RGO和Walkabout需要更多的帮助。
总之,成功使用RGO的关键因素在于以下三方面:患者有合理的康复目标,上肢肌力良好,RGO装配合适。使用RGO的行走速度快,能量消耗低,但也存在一些缺点,比如穿脱不方便,很多患者不能独立穿脱矫形器,这是今后需要改进的地方。
本文链接:http://www.hnjmjz.cn/Article/rgojhbtxzj_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