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佳满假肢矫形技术开发有限公司

佳满假肢—您的假肢装配专家佳翼天成 满意人生

全国关爱热线400-926-3868

当前位置:首页 » 佳满假肢资讯中心 » 行业资讯 » 身残梦坚“缝制”完美人生 为千名残疾人解决就业问题

身残梦坚“缝制”完美人生 为千名残疾人解决就业问题

文章出处:责任编辑:查看手机网址
扫一扫!身残梦坚“缝制”完美人生 为千名残疾人解决就业问题扫一扫!
人气:-发表时间:2015-09-23 12:21【

4岁因小儿麻痹症致残,17岁开始在服装厂工作,到制作的旗袍登台世界小姐选美大赛,再到创办残疾人培训基地,如今年近六旬的王元顺用40余年缝制完美的人生。 

“40多年走过来可谓‘步履维艰’,但在我们这样的国家,赶上了这样的时代,这些事情看似不可能,但是都做成了。”王元顺说。 

因小儿麻痹症,左腿和右臂不能灵活使用,但他制作的品牌服装却是荣获消费者协会信得过的产品。

改革开放初期,他丢弃“铁饭碗”创业,一路艰难走来,创办培训学校,创办服装制作公司,创办残疾人培训基地。 

自身条件具备后,他还同残联组织合作免费对残疾人进行技能培训,至今已有3000多名残疾人学员受益。 

王元顺说,于个人而言,虽然身体有残疾,但这并不影响对完美的追求,他在工作中精益求精,坚持并实现着自己的梦想。

1.自强不息  从做学徒工到成为企业老板 

王元顺出生在河北省霸州市胜芳镇红光街一个普通的家庭里。他是家中幼子,父母亲、哥哥姐姐都宠着他。然而一场突如而来的大病却从此改变了王元顺的人生轨迹。4岁那年因患小儿麻痹症,王元顺的左腿和右臂严重残疾。还未绽放的人生才刚开始似乎就要凋谢。7岁时只能靠哥哥姐姐背着上学。他的童年是在同龄调皮孩子的取笑欺侮中度过。 

物质上的困难、生活不能自理的艰难、被人歧视的精神痛苦,使他过早的感觉到人生的艰辛,在他幼小的心灵里埋下拼搏的种子。“我要证明给所有人看,残疾人一样可以活出精彩!”15岁时他便中断学业在家自学缝纫,从一针一线开始。一个肢体残疾的人学缝纫有多难?

看看王元顺就知道了:右臂有残疾,连穿针引线都很困难;左腿残疾,无法用力,踩缝纫机踏板只能靠单腿操作。“就是凭着一股劲,我常想,别人能做到的事,我也能做到。”回忆起这段经历,王元顺依旧有些激动。终于,他考试合格后,顺利到国营胜芳服装厂成为了一名合同工。

在服装厂上班时,王元顺每天钻研技术到深夜,年年被评为“青年先进工作者”。小有成绩的他不但没有骄傲,而是更加努力的学习裁剪、制作、修理等方面的技术。很多年轻人向他请教技术,和他做朋友,这让内向的他非常高兴,找到了前所未有的自信。

改革开放的大潮为他实现残疾人生价值追求插上了腾飞的翅膀。他主动舍弃“铁饭碗”,到北京拜师学艺。家里人都劝他,“有个安安稳稳的工作已经很不错了,为什么还要去冒险呢?”“万一不成,铁饭碗可就没了。”王元顺面对众人的不解和担忧,并没有退缩,而是勇往直前。

1993年,他建起了胜芳首家服装教学中心,并以母亲的名字命名为“耀荣楼”。“做事业要有勇气,我虽然是残疾人,也不能趴在成绩上睡大觉,社会帮助了我,我要做更多的事回馈给社会。”王元顺一鼓作气,于1998年创办了元顺服装有限公司,自己研制了适合各种体型的男女西服和旗袍版型,仅西服就达到了60多个规格号码,成为服装高端定制产品。连续六届被中国新丝路模特大赛定为“指定参赛服装”。

2.扶残助残  帮千余名残疾人解决就业问题

事业成功了,王元顺赢得了鲜花和掌声,可一次经历却让他忧心忡忡。

一天,他的服装公司招收了一个残疾员工小张。小张显得很激动,为了找工作,他不知道碰了多少次壁,身体残疾,又没有技术,找到王元顺之前,他几乎就要绝望了。王元顺立即安排小张在自己的服装公司上班,没有技术不要紧,他让师傅手把手地教。虽然解决的小张的难题,可他的遭遇让王元顺陷入了深深的思考。他深知,残疾人生活就业有多么不易,“自己事业成功了不算什么,我要尽自己最大的努力,让更多的残疾人朋友有一技之长,让他们有尊严的生活。”这个念头越来越强烈,他下定决心“有生之年一定要建一所专门适合残疾人朋友学习和生活的培训基地!”

说干就干,他开始谋划这件事。2008年春,王元顺经历了一场突发的心脏病,心脏植入六个支架。出院后,他不顾医生和亲朋好友的劝阻,拿出自己所有的积蓄并借贷了一部分资金,克服了工程设计、施工、装修等难以想象的困难,筹建了残疾人培训基地。2010年10月,一栋建筑面积2500平方米,名为“耀荣楼”的河北省残疾人职业技能培训基地落成了。 

站在新建的培训基地大楼前,王元顺高兴之余,也感到自己肩上的担子又重了。“那么多残疾人朋友相信我,来咱们基地学技术,我一定不能辜负他们的期望。”为了更好地服务残疾学员,他常常废寝忘食,付出了大量的心血。有的学员严重残疾,学习时又没有家人照顾,王元顺就亲自照顾,有时甚至要端屎端尿,可他毫无怨言。

有一次,为了聘请高水平的授课老师,他一天中跑了三次北京,晚上没钱住旅馆,只好在澡堂过夜。他经常说:“我自己吃苦受累不算什么,但一定要让残疾人朋友们有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

时间久了,越来越多的残疾人朋友来到王元顺这里学技术,原来的场地和设备已经不能满足需求了。“都是满怀希望而来的人,我怎么能开口叫他们回去。”为了扩大规模,在残联组织和当地政府的支持下,他毅然拿出所有积蓄,负债将原有教学楼翻建,他自已设计,自己监工。2011年3月,新的教学楼通过了国家残疾人无障碍设施检查。

一位参加继续教育的残疾朋友讲述了自己的兴奋和激动,“现在能自己推着轮椅上楼下楼了,都不需要别人帮忙,基地里有各种教室、康复室、餐厅、宿舍,设备很齐全,特别方便。”许多外地残疾人朋友慕名而来,并把这里当成自己的家,每期毕业,都有学员不想离开。近年来,王元顺的培训基地培训了3000多名残疾人学员,为近千名残疾人学员解决了就业问题。

3.责无旁贷  为残疾人事业身体力行  成立阳光爱心服务队

光学到技术还不行,怎样帮残疾人朋友走上社会,融入社会,有尊严的活着?王元顺感到残疾人事业任重而道远。作为走出困境的过来人,王元顺觉得帮助残疾人“责无旁贷”。作为县市级政协委员,他每年提案都是为残疾人在住房、就业、医疗、康复等方面建言献策。 

为了帮助残疾学员就业生活,王元顺可谓是绞尽脑汁,想尽奇招。他免费提供维修设备,帮助他们在当地开设家电维修、手机维修等门市部。有些重度残疾学员生活不能自理,他就出钱出力,还协调残联为他们解决康复和生活必需问题。拿残疾朋友的话说,有困难就找王元顺,他肯定会尽心尽力的帮助你。为帮助残疾朋友解决婚姻家庭问题和居住条件,他反复协调残联和当地政府,为他们提供政策支持,协调社会组织为他们提供就业援助。 

为帮助学员克服自卑心理、重拾自信,帮助残疾学员走出家庭,走向社会,他经常上门帮助学员解决思想上和经济上的实际问题,帮助很多残疾人朋友改变了精神状态和生活质量。他经常“现身说法”,用自身创业经历教育引导和激励残疾人学员自强不息,努力实现自我价值。

许多学员都记得这样一个特殊的活动日。王元顺组织残疾学员成立了“阳光爱心服务队”,上街义务为市民免费维修家电、电脑和手机,以及推拿按摩等便民服务。动员的时候,许多学员低着头不说话。“大伙愿意帮助人,就怕市民不认可。”有学员小声说出了心里的担忧。“咱们是做好事,大伙都有真本事,怕什么!”在王元顺的鼓励下,这些残疾人朋友走出了基地,走上了街头。摊位从最初的无人问津到排起了队伍,学员心中的失落也变成了欣喜和自信。王元顺看着动作娴熟为市民按摩的盲人学员,心里有说不出的欣慰。他就是要通过活动让残疾人学员展示自强不息的精神风貌,感受社会对他们的尊重和理解,增强他们融入社会的自信心。 

“命运虽然对我不公,但社会却给了我极大地帮助”。王元顺常说,他和他的残疾人事业离不开党和政府的关怀,要心怀感恩之心,回馈社会各界对他的帮助。“在我困难的时候别人伸出了友爱的双手,我也要像他们一样帮助需要帮助的人。”这是王元顺的心里话。在经费周转困难的情况下,他积极为汶川大地震、玉树地震等灾区捐款,每年都看望当地养老院孤寡老人,长期资助特困学生。对残疾人他做到有求必应、倾其所有,而他自己则过着十分俭朴的生活。多年来,他一直保持和学员一起就餐的习惯,从不开小灶。学员常说:“没想到像他这样声名在外的“大人物”也和我们一起吃饭,还会帮我们盛菜端饭……”

“人生如此短暂,我有生之年一定要建一所专门适合残疾人朋友学习和生活的培训场所。”王元顺如是说。可以想象,王元顺,一个二级肢残的人,年轻时除了创业的艰辛外,一定饱尝了人间冷暖。自学裁剪、遍求名师、自主创业,每一步他应该都付出了我们难以想象的艰难。但他没有怨天尤人,没有自暴自弃,更没有厌恶社会,而是用感恩的心回报社会,把爱给了像他一样身体残疾的人,给了失学的孩子、无人赡养的老人,给了他身边需要帮助的所有人。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