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肢者穿着下肢假肢行走时,人们总是倾向于注重步态的和谐。只有当残肢出现瘀肿、变色,承重和血液循环发生问题时,人们才关心残肢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残肢的种种变化,与吸纳包容残肢的接受腔是密不可分的。
接受腔是假肢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它直接与残肢接触,支撑着人体重量,控制着假肢运动。穿着假肢舒适与否,完全取决于接受腔是否合适。接受腔是影响假肢穿着舒适性和功能发挥的重要结构。全接触和最大程度残端承重是现代假肢装配对接受腔的要求。不幸的是,它常常被人们忽视。
承重和运动是下肢假肢最根本的作用。残肢与接受腔间的可靠"连接"保证了假肢功能的实现。它们之间任何微小的"假关节"活动和"活塞运动"都会妨碍截肢者对假肢的精确控制,从而减小站立和行走的稳定性,增加病人能量消耗。残肢与接受腔间的全面接触有助于实现残肢与接受腔之间牢固连接的目标。全接触要求残肢至少能够接触,并能承受一定的压力。否则,在安装假肢前,就应该考虑通过保守或手术方法改善残肢的质量。
穿着理想的最大程度残端承重的假肢,截肢者应该能用残肢站立在接受腔底部,就象截肢前站立在地面一样。最大程度地用残端承重是假肢趋于生理的重要条件。残端承重不仅具有重要的生物力学意义,而且通过残端接触和承重,截肢者的感觉神经系统能够直接感受来自底端的压力和动作的重要信息。
残端承重实现了残肢骨骼负重。它具有防止脱钙(被动性骨质疏松)的生理作用。对于儿童截肢者,它还可以刺激残肢生长。
残端承重能力取决于截肢高度及软组织质量,取决于外科技术。小腿截肢者中,长残肢残端承受负荷的能力不足身体重量的20%;中等长度残肢较大的截面一般能承受30-60%的体重;短残肢承重能力更高,甚至可达100%。大腿残肢的残端也有大约20-30%的承重能力。通过关节离断、关节附近骨松质部位截肢以及保留部分足底的足部截肢得到的各种残肢在短时间练习后能完全承重,具有100%的承重能力。
小腿和大腿假肢的全接触和残端承重问题在下肢假肢装配中最为突出。小腿假肢和大腿假肢通过支撑残肢上部如胫骨近端、大腿或坐骨来使残端免荷。这必然导致静脉及淋巴回流障碍,引起残肢肿胀。大腿和小腿截肢的部位通过管状骨,残端承重能力有限。假肢不可避免地要通过残肢上端承重来减免残端的负荷,但应将免荷程度降低到最小,让残端最大程度地承重。事实上,残端的承重能力比一般想象的要高。
残端在假肢中的承重能力还取决于接受腔的形态和材料。硅胶小腿和大腿假肢技术在材料和技术上给全接触和残端承重提供了条件。尽管如此,在现今的小腿和大腿假肢装配中,仍然能见到许多没有达到全接触和残端承重要求的接受腔。
一些所谓的"高档"小腿假肢,虽然使用了非常优质昂贵的材料,但也没有做到全接触,更谈不上残端承重。残肢末端与接受腔底之间巨大的空间,是造成残端变色瘀肿的根本原因。只要在穿上内衬套后轻按底端,截肢者很容易便可知道接受腔是否做到了全接触。一些截肢者自发地在接受腔底部垫上棉丝,来保持与残肢的接触和压力。他们对全接触的认识已经超过了假肢技术人员。昂贵的材料并不能代表高档的假肢质量。
大腿假肢的情况稍好一些。虽然,没有残端接触的吸着式接受腔依然大量存在,但是,全接触接受腔已经被广泛地推广和使用了。
吸着式接受腔的底端与残肢末端之间有一个大的空隙。它构成了一个密闭空间。密闭空间产生的负压将接受腔吸着在残肢上,起悬吊作用。这是早期该接受腔被广泛采用的原因。穿上用这种接受腔装配的假肢,残端受到的外界压力小于残肢侧面和口型处受到的压力,淋巴及静脉回流受阻,不可避免地产生残端水肿。尽管这种接受腔有如此严重的缺点,它仍然在大腿假肢装配中应用广泛。主要原因是这种接受腔的制作技术要求较低。
全接触接受腔保留了吸着式接受腔的优点,消除了它的不利影响。残肢整个表面,尤其残肢末端与接受腔全面接触。残肢末端承受了来自腔底的轴向压力。在步行过程中,摆腿时血液被负压吸到残肢末端,承重支撑时接受腔底压迫残端将血液泵出。血液在残肢末端如此反复交替地流入和挤出,促进了残肢的血液循环。
检查判断大腿接受腔是否做到了全接触和残端承重的方法非常简单。在承重支撑状态下,截肢者既可以通过气阀孔探查残肢末端与接受腔底之间的间隙和压力来判断,又可以通过感受残肢末端是否受到挤压来判断。
为了实现残端接触与承重,一方面残端要有很好的软组织覆盖,另一方面接受腔的形状要与残端非常吻合适配。这对截肢技术和假肢装配技术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目前普遍采用的大腿假肢穿戴方法对全接触和残端承重有着非常不利的影响。如今大家都用袜套和气阀孔来穿假肢。软组织被拉向残端。残端的承重能力受到削弱。接受腔底端的气阀孔甚至破坏了该处的接触和承重。只有用特殊的气阀将接受腔底部的气阀孔填平,才能做到真真意义上的全接触。只要没有更好的方法穿假肢,残端的承重能力就得不到充分发挥。
在我国,下肢假肢装配没有能够普遍做到全接触和残端承重,既有认识上的原因,也有假肢装配技术上的原因,还有截肢技术上的原因。
许多截肢者和假肢技术人员都对这个问题缺乏足够的重视。他们没有认识到全接触和残端承重会影响截肢者残肢乃至整个身体的健康。为了避免残肢末端压痛给假肢装配带来的麻烦,假肢装配技术人员站在自己的立场而非截肢者的立场,简单地将残端悬空在接受腔内,而不愿意追求全接触与残端负重的目标。截肢者则因为没有压痛而欣然接受。
由于认识不足,再加上又没有受到截肢者(特殊的消费者)需求的压力,技术人员缺乏追求先进技术的动力,在技术上做不到全接触和残端承重。
全接触和残端负重对残肢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于医疗界对假肢技术发展缺乏了解,手术医生没有造就一个能够实现全接触和残端负重的残肢。手术后留下的骨刺、神经瘤、以及糟糕的疤痕等妨碍了新技术的应用。
我们追求全接触和残端承重的目标,是为了不影响残肢的动脉、静脉、淋巴的循环,不妨碍神经传导。没有全接触和残端承重的接受腔,迟早会导致慢性血液循环障碍,引起残端肿胀,直至出现湿疹、水疱、慢性溃疡,特别是在接受腔口型处出现严重的皮肤变化。残肢因此而丧失承重能力,只能通过上部更紧的口型来承重,形成恶性循环。
在残端承重的最初阶段,残肢末端软组织会快速萎缩,从而使接受腔底对残肢末端的压力减小。在假肢装配的初始阶段,应对接受腔底部不断进行适配,适应残肢末端形态,实现最大程度的残端承重。